十個“不是”:關于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的逆向反思
本文不是系統化地論述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而是用一些“不是”做出了一些逆向反思和前向暢想,希望能引起更多人的思考,有更多的人能夠關注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關于人群
網絡安全意識教育,都涉及哪些人群?
一、不是僅有部分人,而是全民
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應當力圖覆蓋全民,而不僅僅是部分人。不僅是全部網民,更是全民:現在還不是網民的一些老百姓,也應當給他們享受網絡紅利的權利,也應當具有安全保護意識。
就像2020年要實現的全面小康目標,精準扶貧等一系列措施核心是“全面”,擁有幸福康樂的小康生活是每個家庭的權利。而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要想真的達到全,就要先“分”。先分好類,然后再逐步完成所有的分類。分類的方式有多種。
二、不是僅有年輕人,還有老人
按照年齡層分類。按照年齡分為青少年、成年人、老年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分類。在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中,我們常常會忽視老年人這個群體。由于網絡真正進入我們的生活是最近二十年的事情,所以有相當多的老年人涉網經驗很少,甚至沒有機會成為網民。老年人步履蹣跚地在網絡中行走時,是最容易遭到網絡不良和違法行為侵害的群體,也特別需要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比如在防范電信詐騙上,老年人確實是受侵害最嚴重的群體。讓老年人做好網絡中的自我保護是亟需解決的問題。
三、不是僅在城市,還有農村
按照地域特點可分為城市和鄉村。網絡的密集程度是網絡發展水平的重要指標,城市無疑是網絡發達地區,越大的城市越發達。我國很早就認識到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重要作用,寬帶中國、村村通、移動互聯網的全面覆蓋,為鄉村網絡的后來趕上提供了堅實的基礎設施條件。
網絡安全問題總是隨著高價值點的存在而存在,隨著價值的聚集而聚集。鄉鎮中人均收入和人均網絡資源占有,相比于大中城市還有一定差距,因此在涉網特點上也有些不同。但前者的價值提升和追趕速度也非常快,而網絡本身的特點也會有助于平抑前者和后者的過大差異。網絡安全問題的城鄉差異雖然存在,但會迅速趨同。城鄉差異在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上的需求和特點也是一樣。
換一個角度來看地域問題。也許區分地理地域差異來考慮網絡安全問題和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不如按照“網絡空間網域”差異來區分會更好。例如,游戲域、網購域、新聞域、社交域等,不同的App應用活動可以用類似“網絡空間空域”的認識來加以區別,不同的“網域”有不同的網絡安全特點,也需要相應“網域”的人有不同的網絡安全意識。從這點來看,網絡運營者、網絡應用運營者對于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和保護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和得天獨厚的條件。
四、不是人口紅利,而是人口素質紅利
毋庸置疑,未來中國經濟、世界經濟的發展都要高度依賴“涉網經濟”的拉動,未來的中國社會、國際社會的安寧都要高度依賴“網絡空間”的安全保障。
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總體國家安全觀來看,把視角擴展到一體兩翼的總體安全和總體發展,不管是政治、經濟、文化、民生、生態等,過去四十年的高速發展和安全強大都強烈得益于中國的人口紅利。而未來30年,到2049年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的時候,就不能僅僅依靠人口紅利,而是要依賴“人口素質紅利”。這其中“人口網絡素質紅利”則是重中之重,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應當提升至一個足夠的戰略高度來認識和推進。
關于方法
應該怎么做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
五、不是沒有辦法兼顧青少年和老年人
怎么能夠讓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到達上億的老年人群?怎么能夠讓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到達上億的青少年人群?前一個問題好像很難,后一個問題好像相對簡單。
中國的基礎教育體系已經具備了較高的全國覆蓋度、全民覆蓋度,完全可以在我國的小學高年級、初中、高中教育體系中,根據年齡特點安排適當的網絡教育和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為什么只教學生們如何保護自己?其實完全可以在教學體系中專門為初中生和高中生設計出一個“如何保護家庭網絡,如何保護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安全上網”的實踐課題。承擔真實的責任是最快最堅實的學習途經,讓學生們在課題中,在學習知識操練技能的同時,還能夠承擔起家庭網絡安全的責任,承擔起保護家里老人上網安全的責任,真正把網絡紅利帶給家里的老人們。
六、不是僅僅畫漫畫,挑戰反而是樂趣
不要把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理解成只是一些簡單內容的卡通畫體現。不漫畫不科普,這種理解有些偏頗。正如人們看待自己感興趣的事物,男孩子們著迷于武器和軍事,女孩子們快速入門舞蹈和時尚,老年人關注復雜的國際局勢,這些內容沒有一個是簡單的。挑戰是一種樂趣,網絡安全天然具有高度對抗性,與軍事對抗、警匪對抗具有極強的關聯性和相似性。對抗的適當表現是很好的網絡安全意識教育方式。
七、不是只有利益,還有針對弱勢群體的公益
網絡安全意識教育能夠大大提高人口涉網的覆蓋度和深入度,自然可能帶來很多網絡業務利益。在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中要充分借助商業性互聯網機構、網絡安全機構的利益訴求,也應當滿足相關機構在意識教育中得到利潤和業務成長。
而另一方面,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確實有相當一部分比例,如社會中的弱勢群體:老人、殘疾人、落后地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等,短期很難見到商業利益,容易在互聯網商業的冪率規律下被拋棄在“長尾”中。這就需要政府、企業、民間機構等能夠真正劃出適當的公益投入比例。
關于內容
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中該講些什么?
八、不是僅僅為了安全,還為了用
網絡安全意識教育千萬不能局限于安全問題,要結合網絡使用教育一起展開。這也是“一體之兩翼,驅動之雙輪”。被安全有效而適度保護的、紅利被充分而公平分享的網絡社會,才是最終目的。
九、不是只有簡單的,可以有一些原則而根本的內容
全民網絡安全意識教育需要安排一些必需的基本知識和能力,如個人信息保護、防范電信網絡詐騙等。除了這些基礎知識,還可以安排一些原則而根本的、可以被舉一反三的、可以被延展被深入的知識,如網絡的“客觀規律”。那么,哪些原則的、接近真理的內容可以被寫入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能力讀本中呢?這確實是一個挑戰。比如:“網”的讀圖能力,就像對地理地圖交通地圖的識圖能力一樣,是否是一個原則而根本的知識能力?這里所說的“網”是圖論中的網。計算機網絡是網、社交網是網、新聞內容是一張網、程序的邏輯結構是網、數據的關系是網??幾乎所有離散的事物都能夠直接變成“網”這個數學模型。如果全民都具有讀網的能力,那將是一個令人向往的社會文明和全民教育水準。
十、不是只有開心,還有不適
不能回避安全問題的負面作用。攻擊、風險、傷害、事故??這些都是負面的內容,都會給人帶來不適感。對于負面的感知、意識,對風險適度的偏好,面對事故和傷害的反應既要迅速又要理性,面對已經發生的不良結果的心理承受等,都是值得在網絡安全意識教育中適當鋪陳的。